|
|
| 新聞中心 |
|
零碳工廠建設方案:2025完整指南與認證標準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11-5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站長專欄 |
碳匯林網訊 隨著我國“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工業領域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占近70%),其零碳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標志著零碳工廠建設從概念階段進入規模化推廣期。
對于碳匯領域的從業者而言,掌握零碳工廠建設方案不僅是服務企業客戶的重要能力,更是把握綠色轉型商業機會的關鍵。
一、為什么零碳工廠成為必然選擇?
1.1.國家戰略定調
政策導向: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并具體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
地方響應:山東省出臺《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方案》,鼓勵綠色工廠進一步提標改造,建設“超級能效”和“零碳”工廠。
1.2.市場競爭壓力
零碳轉型已超越環保范疇,成為大國工業競爭力的重要內核。
國際貿易: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要求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零碳產品可豁免相關費用。
成本優勢:零碳認證幫助企業獲得綠色信貸支持,融資成本降低12個百分點。
二、零碳工廠建設五大路徑
2.1.能源效率提升
通過采用高效節能設備和優化生產流程,減少能源消耗并提高工廠的能源利用效率。
選擇具有較高能效比的電機、照明設備和加熱系統,以及采用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來監測和優化能源使用。
洛克美森零碳智慧工廠通過空氣源熱泵系統,在夏季電價低谷時段將儲能罐里的水制冷到7℃,通過水循環將涼氣輸送到車間各個角落,有效降低能耗。
2.2.清潔能源供應
將傳統的化石燃料替換為可再生能源是實現零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寧德時代宜賓工廠充分利用四川豐富的水電資源,實現100%清潔能源供電。廠區屋頂全覆蓋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超過2000萬千瓦時。
洛克美森工廠屋頂布滿了光伏板,裝機容量0.8兆瓦,年發電量能達到90萬度。
2.3.全生命周期碳管理
引入碳足跡追蹤系統,對原材料開采、生產制造、物流運輸等環節進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通過數字化平臺實時監測碳排放數據,并與供應商共享碳足跡信息,推動上游減排。
施耐德北京工廠通過碳管理,實現年度3346.57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碳中和。
2.4.循環降碳與廢棄物管理
通過建立有效的廢物分類、回收和再利用系統,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的產生,并將廢物轉化為可再利用的資源。
寧德時代宜賓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全部投入回收利用,鎳、鈷、錳等貴金屬回收率可達99.3%。
2.5.碳捕集與生態修復
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是將工廠產生的二氧化碳捕獲并儲存起來,以減少其排放到大氣中。
寧德時代通過植樹造林、濕地修復等方式抵消剩余碳排放,并在廠區周邊建設生態公園,提升碳匯能力。
三、零碳工廠建設的技術支撐體系
3.1.智慧能源管理系統
洛克美森零碳智慧工廠應用西門子能碳管理平臺,將單位面積碳排、人均碳排、日均碳排等數據全部量化、可視化。企業通過對生產元器件及成品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碳追溯,進行碳足跡管理,做到每一項數據心中有數。
3.2.節能技術與工藝創新
工藝降碳:推動企業采用富氧燃燒、全氧燃燒、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余熱回收利用、MVR技術等綠色技術。
裝備降碳:鼓勵企業引進和使用高效節能的機械設備與生產工具,如變頻電動機、節能風機、LED照明系統等。
工程降碳:鼓勵企業采用余熱余壓發電、熱泵等技術,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余壓轉化為電能或熱能。
3.3.數字化碳管控平臺
寧德時代宜賓工廠自主研發的CFMS智慧廠房管理系統,通過對廠房系統及設備運行數據的自動獲取,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
該系統運用全局最優化算法,計算當前負荷條件下系統總能耗最小時的各子設備的運行參數,實現主動式優化控制。
四、零碳工廠實施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4.1.成本與收益的時間錯配
園區建設智慧微電網需投入數億元,而當前綠電溢價尚未完全傳導至產品價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價格不足100元/噸的碳價,遠不足以覆蓋企業脫碳成本。
解決方案:天津經開區探索將儲能電站作為園區共享基礎設施,以降低企業初期投入;浙江推動綠電聚合交易,幫助中小企業降低綠電采購成本。
4.2.技術和制度滯后
氫能煉鋼、碳捕集(CCUS)等技術仍處于商業化初期,而園區跨企業碳核算、綠電跨境認證等還存在制度空白。
解決方案:內蒙古自治區煤化工園區正在探索碳捕集技術試點、長三角電子產業集群正在試點供應鏈碳標簽制度。
4..3.避免運動式減碳
部分地區存在“漂綠”問題,有的園區并未調整高耗能的產業結構,僅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就宣稱“近零碳”。
解決方案:嚴格按照《零碳工廠評價規范》等標準進行認證,確保減排措施真實有效。
網頁、案例分析:成功零碳工廠實踐
5.1.寧德時代宜賓工廠
作為新能源產業首家零碳工廠,經過四項關鍵舉措實現零碳目標:
5.1.1.100%綠電供應:利用四川豐富的水電資源,廠區全覆蓋光伏發電系統。
5.1.2.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引入碳足跡追蹤系統,實時監測碳排放數據。
5.1.3.節能技術與循環經濟:單位產品能耗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30%,生產廢水100%循環利用。
5.1.4.碳抵消與生態修復:通過植樹造林、濕地修復等方式抵消剩余碳排放。
5.2.洛克美森零碳智慧工廠
山東省首個零碳智慧工廠,通過多項創新技術實現減碳目標:
空氣源熱泵系統:解決車間降溫問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全方位油改電:將5項用油的設備改為電力驅動,包括叉車電動化。
光伏發電:屋頂光伏板裝機容量0.8兆瓦,年發電量90萬度。
5.3美的重慶零碳工廠
經過四個步驟實現碳中和:
5.3.1.碳盤查:摸清家底,了解項目碳排放情況。
5.3.2.開源節流:主動降低碳排放。
5.3.3.智慧運維:使能效提高。
5.3.4.碳中和認證:取得零碳認證PAS2060證書。
六、零碳工廠標準與認證
隨著零碳工廠建設的推廣,相關評價標準也在不斷完善:
T/LVFAXIE0052025:《零碳工廠創建與評價技術導則》于2025年4月實施。
T/HGMIF0322025:《零碳工廠評價規范》于2025年3月發布實施。
T/JES0082025:《(近)零碳產業園碳績效評價規范》于2025年5月發布。
這些標準為零碳工廠建設方案的設計與評定提供了技術依據,幫助企業規范推進零碳轉型。
零碳工廠建設不僅是環保要求,更是企業未來競爭力的核心。從寧德時代憑借零碳電池贏得國際訂單,到洛克美森從設備制造商轉型為零碳解決方案提供方,領先企業已經在這條路上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回報。
未來幾年,隨著技術—金融—數據三角閉環的形成,碳數據將成為企業資產負債表的核心要素,與財務數據同等重要。對企業而言,早日布局零碳轉型,就是搶占未來市場的制高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