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中心 |
|
鹽城高新區零碳解決方案-零碳園區建設路徑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11-5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站長專欄 |
碳匯林網訊 鹽城高新區(核心區為鹽城高新區智創園)已獲批蘇北首個省級“城鄉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導區”,并入選省級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名單。園區在綠色產業、清潔能源等方面有較好基礎,本方案圍繞“五化協同”(能源清潔化、產業綠色化、設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路徑,為其設計系統性零碳解決方案。
一、能源系統:清潔化與高效化
路徑目標:構建以綠電為核心的高效能源系統,實現園區用能清潔低碳轉型。
1.1.最大化本地綠電供給與消納:
鹽城新能源裝機容量已達2047萬千瓦(截至2025年9月),園區應優先接入本地風光綠電。可借鑒射陽港零碳產業園的模式,通過改造電網變電站,建設“綠電專線”,實現綠電從發電端到企業用電端的全鏈路獨立溯源,保障園區綠電的高比例、可追溯供應。
1.2.強化儲能與柔性調控:
配套建設共享儲能電站,為園區提供削峰填谷服務。鹽城已投運12個共享儲能電站,總容量達206萬千瓦,規模和投資額居全省首位。園區可積極探索“光伏+儲能”、氫儲能等多元化技術路線。
二、產業結構:綠色化與集群化
路徑目標:推動產業低碳化、循環化發展,打造特色零碳產業集群。
2.1.聚焦低碳產業與鏈主帶動:
依托鹽城在新能源裝備制造(風電、光伏)領域的集群優勢,園區可重點發展風電裝備、新型電力裝備、綠色儲能等產業,吸引行業領軍企業入駐,形成零碳產業生態。
2.2.推動產業循環鏈接:
園區內可實現蒸汽余熱利用、再生水回用等。例如,鹽城環保科技城通過燃煤鍋爐全煙氣碳捕集系統,將回收的二氧化碳供給本地化工企業作為生產原材料,形成“捕碳—用碳—收益”的商業閉環。
三、基礎設施:低碳化與智能化
路徑目標:推進園區建筑、交通、資源等基礎設施的低碳化與智能化改造。
3.1.推廣綠色建筑與近零碳示范:
園區新建建筑應全面執行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并綜合利用太陽能光伏一體化(BIPV)、中深層地源熱泵等低碳技術。鹽城高新區智創園已規劃建設鹽龍湖低碳谷、智能終端產業創新街區等近零碳排放示范區。
3.2.完善綠色交通物流體系:
完善充電樁、加氫站等設施布局。大豐港零碳產業園的綠氫制儲運用一體化項目,可為氫能重卡、公交等提供清潔燃料。
3.3.加強資源循環利用:
園區可通過搭建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平臺,推動工業固廢、建筑垃圾等資源化利用。鹽城高新區智創園計劃實現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大于90%,資源化利用率大于85%。
四、碳管理:智慧化與精細化
路徑目標:建立覆蓋碳排放監測、核算、交易的智慧碳管理體系。
4.1.搭建智慧碳管理平臺:
借鑒大豐港零碳產業園的經驗,建設園區級的智慧物聯網管理平臺,實現對企業及功能區碳排放、綠電使用比例的實時監測與精準核算。這如同為園區安裝了“碳足跡追蹤器”。
4.2.提升碳資產運營能力:
園區可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為企業提供碳盤查、碳足跡認證、碳資產開發等服務。鹽城環保科技城已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機構合作,為30余家企業完成碳資產核算。
五、標準與認證:國際化與市場化
路徑目標:推動園區標準與國際接軌,助力企業突破貿易壁壘。
5.1.推動標準國際互認:
園區應積極引入國際權威認證機構。大豐港零碳產業園已吸引BSI(英標協會)、CQC(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18家碳服務機構入駐,可為企業提供國際認可的碳足跡認證,使其產品獲得通往國際市場的“綠色護照”。
5.2.探索生態碳匯與藍碳交易:
利用鹽城作為“國際濕地城市”的生態優勢,園區可探索開發濕地、土壤碳匯項目。例如,條子泥濕地已完成全國濱海典型鹽沼碳匯交易,實現碳匯量6600噸,交易額150萬元。江蘇順泰農場通過“土壤碳匯”計量系統,累計減碳3000噸。
六、實施建議與展望
6.1.分步實施,示范先行:建議優先在鹽龍湖低碳谷、智能終端產業創新街區等基礎好的區域開展近零碳示范,總結經驗后全園區推廣。
6.2.政策與金融協同: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低碳試點政策與資金,同時探索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碳金融等多元化融資渠道。
6.3.技術持續創新:依托江蘇省綠色低碳環保技術驗證基地等平臺,持續推動碳捕集、新型儲能等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希望這份量身打造的方案能為鹽城高新區實現高質量的零碳轉型提供清晰的路徑。如果鹽城高新區在園區規劃、碳核算或特定技術應用方面有更深入的疑問,可隨時與碳匯林網探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