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中心 |
|
雙邊碳信用合作取得實質進展,新加坡與不丹啟動碳信用項目申請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11-21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際動態 |
碳匯林網訊 從12月1日起,企業和機構可向新加坡與不丹兩國政府提交在不丹開展碳信用項目的申請。這標志著兩國在碳信用領域的合作已經從協議簽署階段進入實質性的項目落地階段。這是新加坡繼與加納、秘魯合作后,第三次公開征求碳信用項目提案。也是新加坡與不丹今年2月簽署碳信用合作執行協定后的具體實施進展。
1、合作成果:從協議到實施
新加坡與不丹的碳信用合作迎來了實質性進展。根據兩國政府發布的聯合文告,碳信用項目申請通道將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開啟。這些獲準項目將在不丹釋放更多碳減排潛力,并通過針對性融資推動兩國實現各自的氣候目標。
新加坡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國家環境局、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和貿工部共同表示,這些項目不僅促進減排,還將為不丹當地帶來可持續發展效益。包括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清潔用水、改善能源安全以及減少環境污染等多重效益。
2、制度創新:對應調整與全球減排
根據雙方協議,項目產生的碳信用將符合《巴黎協定》第六條要求。這意味著這些碳信用在轉讓給新加坡時需要進行“對應調整”,確保減排量只被計算在使用國(新加坡)的減排目標中,而生產國(不丹)不能重復計算。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承諾在首次發行碳信用時取消其中2%。這2%的碳信用不會被任何一方用來達成自己的減排目標,也不能用于交易,而是直接作為對全球整體減排的額外貢獻。
此外,新加坡還將把相應調整碳信用的5%資金,用于支持不丹落實氣候適應措施。
3、市場機制:為企業提供合規選擇
根據新加坡的“國際碳信用框架”,這些來自不丹項目的碳信用將適用于新加坡基于碳稅liable的企業。這些企業可以使用此類碳信用來抵消其高達5%的應納稅排放。這一機制為新加坡企業提供了更靈活的減排選擇,同時通過碳市場為不丹帶來了可持續發展資金,實現了雙向共贏。
碳匯林網分析認為,這種合作模式展示了碳市場在調動資金流向低碳項目方面的重要作用。
4、區域合作:亞洲碳市場新格局
新加坡與不丹的合作代表了碳市場兩個端點的互補——供應與流通。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不丹通過建立國家碳登記冊、接入全球氣候數據平臺CADTrust,正邁向碳市場制度化、透明化與多元化。而新加坡則通過建立清晰監管架構、支持數字監測與驗證機制,構建了碳交易的技術與制度基礎。
傅海燕部長在COP30期間指出,碳市場的關注度正日益提高。她表示:“相較于COP29,碳市場在COP30上獲得更多關注,部分原因是有更多公司和國家參與《巴黎協定的討論,另一原因是新加坡預購碳信用所發出的需求信號!
5、未來展望:碳市場作為氣候融資渠道
傅海燕部長強調,碳市場不應被視為逃避減排,而是調動資金的渠道。她指出,基于現實考量,新加坡可部署的可再生能源受到限制,可行的去碳化商業方案不多,因此通過碳市場減排是合理途徑。這一合作模式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借鑒。
通過雙邊合作,發展中國家與成熟金融中心可以深化協作,實現碳信用資產生成與投資需求的對接,促進碳信用的完整生態流通。
碳匯林網觀察到,新加坡已與10個國家簽署了碳信用合作執行協定。而與不丹的合作項目即將進入實施階段,標志著雙邊碳信用合作已經從制度設計邁向了項目落地。
對于碳市場而言,這種“產地與平臺”的協同合作不僅促進了綠色金融流動,更為區域碳信用賦予了更高的公信力與可投資性。隨著更多類似合作的推進,亞洲碳市場有望在全球碳交易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