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中心 |
|
零碳中國標準發布:行業進入實操階段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11-11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內動態 |
碳匯林網訊 11月8日,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2025(第六屆)碳中和與綠色投資大會暨(第四屆)零碳城市論壇上傳出重要消息:三大零碳領域標準正式發布,覆蓋城市、港口和電力行業應用領域。
同時公布的還有首批12個“零碳中國”試點名單。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我國零碳轉型從“理念倡導”進入“標準落地、體系建設和規模化推進”的新階段。
1、標準體系完善:零碳建設有了“度量衡”
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不久前出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標準體系建設方案》,在充分銜接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的基礎上,構建起一套覆蓋全面的氣候標尺體系。在減緩氣候變化標準方面,《方案》明確提出,重點加快制定零碳工廠、零碳園區、低碳城市評價導則。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指出,目前各地零碳園區建設缺乏統一標準,認證和評價不嚴謹,甚至存在漂綠嫌疑。
《方案》發布后,這類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零碳園區建設,將很快擁有科學統一、權威可信的“度量衡”。
2、城市評價標準:多維度指標體系形成
本次發布的《零碳城市評價標準》形成了覆蓋產業結構、能源利用、綠色建筑、交通體系、生活方式及組織保障等多維度的指標體系。這一標準將為地方城市制定零碳轉型路線提供可操作依據。
事實上,從學術界到產業界,對低碳城市測度指標體系的研究早已開始。早期的研究主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能源利用效率、交通體系、消費模式、碳匯林業和制度環境等層面構建評價框架。
新發布的標準正是在這些研究基礎上,結合實踐形成的全面評價體系。
碳匯林網特約專家表示,這套指標體系不僅關注能源和產業等顯性因素,還將生活方式和組織保障等軟性因素納入評價范圍,體現了系統性思維。
3、園區轉型提速:零碳園區迎創建高潮期
《方案》發布后,隨著相關標準規范越來越清晰,零碳園區將迎來創建的高潮期。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6個省級行政區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或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要發展零碳園區,有超過70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明確提出創建零碳園區的目標。與此同時,《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導則》正在研制,預計今年年內審查報批。
這一標準涵蓋園區分類、總則及系統建設等內容,適用于指導零碳園區建設。
碳匯林網專家分析認為,園區作為產業聚集的載體,是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全國工業園區超過1.5萬個,國家級和省級園區超過2500家,貢獻了全國工業產值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30%以上。
4、實踐路徑探索:多元場景各具特色
在零碳園區建設方面,我國已經出現一些比較典型的案例,如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北京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江蘇耐克零碳智慧物流園區、中金數據烏蘭察布零碳算力產業園等。這些園區在特定場景下均具有一定的可復制、可推廣性。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魯璽教授指出,零碳園區可復制性需具備的關鍵特征中,最首要的是清潔能源稟賦與本地化適配。園區需最大化利用本地風光水地熱等清潔資源,提高園區用能中清潔能源占比。若脫離資源條件強行推廣,將大幅增加園區打造低碳零碳的成本。
例如,對具有豐富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的場景,可以參考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規劃時盡量提高產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然后通過風光儲一體化,以綠電直供的方式盡可能實現100%綠電供應。
5、經濟性與挑戰:成本與技術的平衡
零碳園區建設面臨部分零碳技術成熟度低、成本高的問題,如長周期、跨地域綠色能源輸送相關技術和應用中的綠氫儲運和長時儲能技術。成本高導致園區和企業參與動力不足,造成圍繞零碳園區的上下游產業無法充分發展,進而導致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形成負面循環。
對此,魯璽教授建議從頂層設計、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三個方向突破。
在商業模式方面,零碳園區可以在合同能源管理基礎上,開展綠色能源共享、碳資產化開發等,打造低碳零碳綜合服務平臺,為園區企業提供碳資產托管、碳交易等增值服務。對入園企業而言,綠電直購使度電成本降低了0.1元—0.15元。
入駐零碳園區后,企業ESG評級提升,可以撬動綠色融資杠桿,部分參與碳交易的企業還可以通過碳配額交易獲得收益。
6、未來展望:標準引領下的零碳中國
隨著《零碳城市評價標準》等系列標準的發布和實施,我國的零碳建設將進入標準化、規范化的快車道。業內專家認為,本次成果發布標志著我國零碳轉型從“理念倡導”進入“標準落地、體系建設和規模化推進”新階段。
未來,“零碳中國”體系將繼續在產業、城市和區域層面深化應用,加速形成可持續、可推廣的發展路徑。
面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國際碳壁壘,零碳園區孵化的低碳產品和技術服務,也將成為中國企業突破綠色貿易壁壘、搶占國際市場的戰略支點。
隨著《零碳城市評價標準》的發布和實施,各地城市現在有了清晰的轉型路線圖。未來幾年,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園區加入到零碳試點行列,形成可量化、可復制、可投資的零碳實施路徑。零碳中國,正從宏偉藍圖加速變為生動現實。
|
|
|